关注美国移民关注美国教育:美国能够有效做到幼小顺畅衔接,主要表现在教育机构的衔接、教育环境的衔接、师资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衔接四方面,对该四方面的衔接分析或许能为我国“去小学化”讨论提供全新的视角,为学前教育融入义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国内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纷纷开设与小学相关的课程,以使孩子能在小学课程学习中出类拔萃,由此出现了当前备受关注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对此,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12月发布《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遏制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内容。由此引发国内对幼儿阶段该不该进行小学内容教学的讨论。
研究发现,美国并未出现学前阶段“小学化”的讨论,相反,“薄弱”的美国基础教育却能让幼儿在园内的时间过得充实,让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顺利衔接。即使多数的美国学前班和小学在下午2、3点放学,也未出现类似中国的兴趣班遍地开花的现象。美国能够有效做到幼小顺畅衔接,主要表现在教育机构的衔接、教育环境的衔接、师资的衔接和课程标准的衔接四方面,对该四方面的衔接分析或许能为我国“去小学化”讨论提供全新的视角,为学前教育融入义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以制度保证学前一年级与小学一年级顺利衔接
从教育场所看,由于美国自1990年《早期儿童教育法》的实施起,儿童小学入学前的一年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该阶段为期一年的学前班(Kindergarten)归属于公立小学,与小学阶段的作息时间及活动安排一致。从管理机构看,美国教育部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业务部门,而是统一由中小学教育办公室负责向州和地方的教育机构提供经济资助,以维持和提高公私立学前教育及中小学教育。
处于同一个校园的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儿童,在等候、用餐、运动会、图书馆阅读活动等校园学习与生活中,都要遵守一样的规定。在此过程中,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产生相互接纳的心理氛围。另外,教学环境的布置主要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保持相应的格局设置。比如,保证桌椅的高度适合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桌椅的布置以小组为单位,五六个学生为一组,便于进行各种小组活动,教室四周布置的字母表、图片、学生作品展示区、手工工具区、图书区等便于学生之间开展各种小组活动,进行成果汇报。学校还会经常开展一些年级间活动,保证学前班的学生有大量的机会与一年级或更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注重实践对师资培育的作用
在美国,学前教育包括儿童从出生到八周岁之前的时期,该时期涵盖了学前和小学三年级之间的各个时间段。因此,从学前教育概念界定而言就已经做到了幼小衔接,从而有助于保障师资的衔接。美国学前教育在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指导下,其师资培养方式不断改善,已经形成一个起点高、体制完备、操作性强的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在美国,公办学校的早期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而且要经过田野实验(field experience)和实习(practicum),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及教师各方面的发展。在校的学生如果想做教师,必须修完教师教育项目的相关课程并通过全国的Praxis1、Praxis 2考试,这些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夯实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对师范类学生实践环节的关注充分说明其注重经验对学前教师的重要性,一般高校要求有志于学前教师行业的学生在两个不同的学前机构完整实习一个学期,这样既能了解不同幼儿机构的运行情况,接触更多的案例,又可以使这些职前教师具有足够时间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特点,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并且学会与各种类型的孩子及其家长乃至与校长、教师交流的技巧。
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促进跨州教育的衔接
美国2010年6月颁布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主要包括语言标准、数学标准、科学、技术等学科标准。该标准以学前阶段为起点,设置了k—12共13个年级在各个学科上的主要标准。以语言标准为例,对于学前一年级及小学一年级阶段,都设置了语言的文学阅读、信息文章阅读、基础技能、写作、说听、语言知识等标准,标准较好地显示了两阶段具有较好的衔接规范,同时并未否定学前阶段的知识教学内容,而且在语言标准的制定上更加全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如仅阅读部分就包括文学阅读和非文学(信息文章)阅读。学前一年级强调成人的帮助、新词汇的学习、小组阅读活动,利用学生之间的知识差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小学一年级则更注重孩子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词的情感义的挖掘,并开始接触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可见,学前一年级在词汇的积累、阅读方式上为小学一年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使小学一年级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词汇具有的感情色彩,从而理解阅读的真谛。
由于美国将学前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有效地保证了学前和小学的顺畅衔接。同时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强调标准的跨州性,要求逐步提高文本难度,加大技术手段的使用以共享信息和概念,建立内容充实的课程,这些都保证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