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投資定居圈聆聽發生在香港的故事:1988年,她創作的話劇《天下第一樓》在北京演出後引起轟動。

 

 

次年,年近不惑的她移居香港。內地有媒體稱,“一個離開自己鄉土文化的劇作家,她還能做些什麽?”

她在香港確實感受到與內地文化的差異,“連語言都不同”。

但在香港生活了24年,她“沒有後悔”。

“除了眼界的開拓,還有觀念的轉變,這對我的創作是一個難得的新體驗。”她說。

如今,她的《德齡與慈禧》、《天下第一樓》等作品被收入香港中學教材。

有評論家看過《德齡與慈禧》後認爲,“是香港和北京的文化成就了她。”

她就是香港“團聚團”話劇團董事會主席、著名劇作家何冀平。

近日,何冀平在江西參加文化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藝海流金—感悟瓷魂”活動,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何冀平向記者談起她眼中的“香港人的精神”。她說,2003年在金融風暴、SAR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因素影響下,香港人的情緒“跌到低谷”。她應香港特區政府之邀,用45天左右創作了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

“這個戲裏面,有香港回歸祖國後香港居民的心態。雖然遇到一些波折,但香港人的拼搏、堅持到底的信心,從那個時候到現在一直都存在。這就是香港人的一種精神。”

她說,香港回歸祖國16年來,居民始終在堅持這種信念。

何冀平曾成長在北京,她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給她打下了一個根基,而香港的商業化及與國際化使她開闊了自己的思路。“我把兩者結合起來,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也得到香港社會的認可。”

近日,何冀平獲評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評選的首屆“香港六藝卓越女性”獎,與19位香港傑出女士分享這一殊榮。

“我把自己融入了香港這個社會,香港也接納了我。接納的地方就是家。所以我覺得香港是我的另一個家。”

何冀平的作品不僅在香港被認可,在大陸和台灣也很受歡迎。“我是用真情去寫的”,“只要真誠地做下去,觀衆不會流失”。

她所創作的《天下第一樓》,是大陸第一部進入台灣演出的話劇作品。談到兩岸與港澳的話劇發展時,她說台灣在中華文化傳承上比香港做得更好,因爲長期以來“台灣與大陸文化相通”。

她說,香港與內地話劇交流存在語言不同的問題(粵語和普通話),雖然這造成一定的障礙,但不是最終的障礙。“在香港劇本如果能做得好,那拿到內地還是會得到認可。”

對于如何讓香港民衆更好地認識內地的話劇,何冀平認爲題材很重要,“作品要有普世價值。”

在香港生活了20多年,何冀平見證了香港與內地的發展與交流。“剛到香港時,我講普通話,別人都以爲我是台灣人。”她說,“那個時候在香港,講普通話的人是很特別的,而現在是很普遍的。那個時候,香港演藝界有一種說法,不會講英文就不能拍電影。而現在,變成了不會講普通話就不能拍電影。”

“隨著回歸的步伐,香港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一步一步地改善自己,適應新的環境。”

何冀平說,香港人很真誠,內地遇到災難時,他們總是慷慨地捐款。“這個社會相對的單純,尤其是在演藝界,很有專業道德。她和張國榮、林青霞、張學友等明星都有合作過。

“他們讓我感覺到一種真誠,還有他們對自己事業的專注。”何冀平表示,有專注、有真誠,才能産生一些比較好的作品。

對于此次到江西參訪,何冀平說,沒想到這裏有那麽多文化和名人,這讓她想起一句詩:“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她表示,參加藝海流金活動,內容很豐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當地很多精華的文化,自己受到很多觸動,同時通過此次活動還可以結識很多同行的朋友。


1 2
分享:
更多香港移民信息
移民香港
移民評估 資料索取 官方微信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