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移民美國看美國生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曾在Wealth Over Work一文中寫道:美國正在倒退回“承襲制資本主義”的年代。在這樣的制度下,經濟的制高點不僅由財富決定,還由承襲的財富決定,因而出身的重要性要高過後天的努力和才能。克魯格曼的論據是:1979年,1%收入最高的家庭得到了17%的企業所得;到2007年,這同樣一群人卻拿著43%的企業所得和75%的資本利得。美國富人榜前十名中有六位是財富繼承人,而不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並且,如今那些經濟精英的子女一開始就擁有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
看官們心裏估計要嘀咕了,這情況不是和中國差不多嘛?美劇《識骨尋蹤》中的女主法醫人類學家布雷恩娜博士(Temperance Brennan)有一句常說的話——“不要一下子跳到結論(Do not jump to conclusions)。”在下結論之前,且來分析一下美國人到底是怎麽“拼爹”的。
中國古語雲:“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于是就有了中國人熟知的“富不過三代”一說。同理不同語,作爲一個白手起家的“匠人國家”,美國的大亨們也很早就深知“富不過三代”的道理。因此美國富人教養兒女的方法並不是像中國的“土老財”那樣,大把撒錢,豪車別墅,願意念書就念,不願意念書就玩,長大直接上崗接老爹的班。這種中國式的“拼爹”並不是一種“可持續”的“拼爹”,富二代過早地認爲一切財富都來得理所當然,將來把祖産敗光的可能性比美國要大得多。
而一般美國的富豪,會在青少年時期給自己的後代提供舒適的條件,但絕對不是奢侈的條件,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和工作曆練。以紐約地産大亨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爲例,他培養子女的做法是,送他們去商學院,然後來老爹的地産公司上班,和所有員工一樣,從基層做起。如果做不好,卷鋪蓋走人。
衆所周知,美國的高等教育非常昂貴,非一般城市貧民所能負擔。而獎學金,由于專業及數量限制,大部分美國人還是得自掏腰包讀大學。一般的中産階級家庭尚可以負擔,窮一點的家庭恐怕就比較困難。2005年,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時坦白,自己不想花父母半生的積蓄去大學度過四年無意義的時光,于是選擇了退學。比起比爾•蓋茨的“沖冠一退爲創業”,喬布斯的退學理由或許更接近殘酷的現實。
美國式的“拼爹”,拼的是更優質的教育,以及教育帶來的更好的人脈和父輩給予的更多的曆練。雖然這對于窮人來說有一點不公平,但這種“可持續發展”的“拼爹”模式決定了美國的企業家們可以把財富和權力放心交給後代,也使得企業得以長期經營,一門生意,紮紮實實做個幾十上百年,精益求精。
“拼爹”其實是一普遍現象,經濟學上把這種現象叫作“代際收入彈性”(International Earnings Elasticity)。加拿大經濟學家邁爾斯•克拉克曾提出,世界上高度不平等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新加坡等),財富都具有較低的代際流動性,這意味著社會傾向于不平等,個人的經濟地位由其父母的地位決定,子女處于父輩的經濟階層的可能性更高。而中國與美國相比,“代際收入彈性”的差距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貧富差距,或者說有代際的貧富差距中美都存在,那爲何中國人就如此仇富呢?網友曾在論壇上發帖:“小時候以爲讀好書就會有好工作,現在才知道出身好就有好工作;小時候以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現在才知道一點權力一點收獲;小時候以爲好人有好報,現在才知道好人被嘲笑;小時候以爲做人要像山,現在才知道做人要像水;小時候以爲對不起沒關系,現在才知道有關系就沒關系。”這段子雖說是說得極端了一點,但卻生動地反映出了中國人對中國式“拼爹”的深度反感和厭惡。
中國版的“拼爹”,引起衆怒多半是因爲中國式“拼爹”拼的是一種“公權力的世襲”,當然其中也不乏人們的羨慕嫉妒恨,大家都想來一把有“名爹罩著”的優越感——憑什麽不工作就能開保時捷的是你而不是我?而美國版的“拼爹”,雖然不時有經濟學家和知識分子聲討,倒是沒有引起民衆的廣泛仇恨。部分原因如上所說,美國的“拼爹”不是比拼財富的炫耀,而是比拼財富的增長能力和企業經營能力,有錢人所受的教育和經濟支持理所當然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但這只是一半的原因。
退一步說,一個白手起家沒有“爹”可“拼”的美國人,通過自身努力也不會過得太差。再退一步說,即使你沒什麽大的志向,只想在公司做一個職員或者普通的白領,那麽你在美國也能過上並不富裕,但也很體面的生活——有房有車有私人假期,空氣清新水幹淨。
回到克魯格曼的觀點,“承襲制資本主義”一說也許也可以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富二代們憑什麽來繼承、創造財富,或是破財敗家。是憑好的家庭出身帶給他們經營企業、創造財富的能力嗎,還是僅僅憑借壟斷的權力?前者可以說是一種社會現象,後者則是一種社會問題了。
上一條:定居香港抵不住魚蛋粉的誘惑
下一條: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