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加坡投资移民聆听新加坡故事:从中国杭州被调职到本地工作的马波,认为生活在新加坡,是这里的一份子,义工是回馈社会、贡献他人的方式。他参与“牛车水义工”活动,三年来每周六风雨无阻到万拿街探访30多户独居老人,奉献“孝心”。
2009年底从中国杭州被调职到新加坡工作的马波(35岁),之所以3年前开始参与邻里的义工活动,是因为他在小贩中心用餐时,看到这样一幕——“我看到年纪很大的老年人,帮我擦拭餐桌,忽然想到自己的祖父和外公。明明是该我这个孙子辈的站起来侍候他们,但我却坐在那儿吃着东西,心里很不是滋味。”马波说。
马波从那时起就在想有什么途径,能把自己这一片在新加坡发挥不到的“孝心”,奉献给这里的老人。
2011年,他通过“新加坡关怀”(SG Cares)网站,找到“牛车水义工”服务组,也遇到了“领路人”李素凤(48岁)。
李素凤可谓“资深义工”,从中学就开始,为新加坡红十字会等不同组织担任义工,具有30多年的义工资历。因年纪渐长,她发觉老人关护的重要,于是全心投入“牛车水义工”这个为牛车水一带社区和邻里老人提供义工服务的团体,该组织已经成立并运作了35年。
按照街道区划,“牛车水义工”划分为不同小组,李素凤和马波所属的B6小组,大约有10名义工,主要负责每周六下午为万拿街(Banda Street)一带的独居老人进行居家探访。李素凤是小组长,而马波是极其活跃的固定组员。李素凤谈起这名加入3年的组员,非常满意:“马波的确是很能干的义工,是我的‘左右手’。”
“牛车水义工”其他组还有来自于马来西亚的新移民义工,据李素凤说,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义工只有马波一个。马波在国际保险公司担任高级程序员,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但只要在新加坡,每周六都坚持做义工。
“‘义工’的名称中有个‘工’字,我却完全不把这当成‘工作’或‘任务’,这是我发自内心想去为别人服务的一种事业,我觉得是可以一辈子做下去的。”马波说得很真诚。
李素凤在一旁打趣道:“你这句话我可录下来咯。”马波说:“我绝对说话算话。”
两个“老战友”放声大笑,是几年内义工活动中培养下来的一份“革命情感”。
每周六下午2点半到5点半之间,B6这一队身着蓝色制服的义工们都会风雨无阻来到万拿街,探访30多户独居老人。李素凤说:“我们来陪老人家说说话,问他们需要些什么帮助,当天能做的,比如换灯泡、买东西之类的,我们立刻帮他们;如果需要粉刷墙壁的话,我们再另行安排。我们还定期举行餐会,带老人出去吃饭和游玩。”
很多在年轻人看来可能是轻而易举的小事情,对老年人来说,由于体力不支,或不良于行,这些小事情却是极困难的。采访当天,马波和李素凤刚刚结束了万拿街大牌5号组屋一部分的探访活动,马波说:“16楼的婆婆行动不便,面包啊、香油啊,这些东西年轻人三两步就买回家,但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做起来相当不易。”
B6小组所照料的老人大多是独居老人,只有少部分老人的子女会来照顾。李素凤说:“比如我们的街区里有一位婆婆是‘红头巾’,她很小的时候来新加坡,一直工作,错过了婚配和生育,所以独身到现在。她在中国也没有亲人,剩她一个,就由我们来照顾。”
在“牛车水义工”几年中,马波说有很多感人的小故事。
“印象深刻的是刚开始时接触的一名很慈祥的老人家,我第一眼看到他就很投缘。他失去一条腿,我们小组又缺少身强力壮的男生义工,所以每次我们带老人出去散心游玩时,都是我从轮椅抱他上车。”马波说:“我每次来都会早点到,跟他在楼下喝咖啡、聊聊天,我们很要好,我觉得我可以照顾他很久。照顾他就像我在照顾家人一样,我把对家人的爱全部寄托在像他这样的老人身上。”
马波和自己照顾的第一个老人成了忘年之交,可前年这位老公公过世了,马波度过很难受很心酸的一段日子,这期间,李素凤给了马波一些辅导。
李素凤说:“要记得我们照顾的是老人,老人辞世是难免的事情,悲伤说明你是有感情的人,但不能沉湎于这种感受。”其实马波照顾的这位老人过世时,李素凤自己的家婆也过世,她没办法两边跑,所以只能交代马波料理那位老人的后事,联系仵作和火化事宜。
“真的很残忍,让他这种做义工不久的年轻人处理这些事情,不过他的表现真的很好。”李素凤拍拍马波的肩膀。
马波认为工作、生活在新加坡,自己是这里的一份子,义工是他回馈社会、贡献他人的方式。“这并不仅仅是一份义工那么简单,我结交到很多好朋友,感悟到很多人生道理,对待生活有更加积极和正面的态度。‘牛车水义工’对我来说像是一个大家庭,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融入’,更是我丰厚的收获。”
李素凤说:“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把马波当作‘新移民’,他住在这里,和我呼吸同样的空气,和我们做一样的事情,他就是个新加坡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