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加坡关注新加坡移民生活:1991年,即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的第二年,29岁的邹翔云辞去了在上海一家国营企业的会计工作,只身来到新加坡闯荡。那时,她对新加坡的认知仅来自于报纸,只知道它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
那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改变许多人命运乃至整个世界发展方向的经济改革,而新加坡正是媒体经常提到的经济改革的借鉴对象。抱着对新加坡的无限憧憬,她踏上了这片土地。
来到异国他乡,她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语言。“这里讲的是新加坡式英语,他们的口音我们不太习惯。不过,我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我没有感到沮丧,而是用心去学习。”
对当时的新加坡人而言,中国仍然是一个陌生国家。“我刚来的时候新加坡人会问我:你是从中国来的,你们有没有空调啊?他们感觉中国非常穷,他们并不了解中国。”
邹翔云起初和5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每天去学校补习英文,工作之余还帮人补习汉语赚取生活费。4年下来,她终于克服了语言障碍,也把儿子接了过来。一次在商场偶然的闲逛让她发现了商机,使她成为新加坡最早一批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创业者之一。
“那个时候在商场看,一件旗袍批发卖38新元(当时1新元约合5.6元人民币),零售79新元,而在上海和苏州,一件旗袍的成本才5块(人民币),所以我就花了几千块(人民币)从中国进了几百件旗袍,批发卖给新加坡人。就是这样慢慢开始创业的。”
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邹翔云的服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顶峰时期曾在华人聚集区牛车水开了4家店,并承接了诸多新加坡大型商业中心的批发生意。但是,就是在生意如火如荼之时,中国当时的一场消费革命使商业嗅觉敏锐的她再次选择了转行。
“2005年开始,人人都可以在网上从义乌订货,我感觉没机会了。”邹翔云说。同年,“淘宝网”成为亚洲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年成交额突破80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让邹翔云意识到她正在失去传统商业模式的优势,也让她更加感叹中国的变化。
2007年7月,她收购了新加坡市中心美芝路附近的一家肉骨茶店,从此开始涉足餐饮业。凭借着准确的市场嗅觉和战略眼光,邹翔云的东江控股公司在短短9年内一连收购了18家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一家拥有超过200名员工的中小企业,每天为超过一万人送餐。
正是她刻苦和不怕输的精神,让她在业内小有名气。2008年选择成为新加坡公民时,她还受到了新加坡建国总理、时任内阁资政李光耀的接见。“当时和我一起拿到公民身份的一共有260多人,政府选了我们10个人,因为我们的事业做得好。听说李资政来给我们颁发证书,我们都很开心。”
建交25年来,中新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新加坡是中国的最大外资来源国之一,而中国则是新加坡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每年的人员交流更是超过200多万人次。如今,已经有超过5200家中国企业落户新加坡,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在内的多家企业均以新加坡作为拓展区域市场的重要平台。
邹云翔说:“中国企业来新加坡设立海外总部是明智的,因为新加坡是个桥梁,也拥有很好的信誉。中国的商家可以利用好这个桥梁和信誉,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新加坡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本地企业到中国寻找商机。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每年都带领大批新加坡中小企业负责人赴中国考察和投资。而开拓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也是邹翔云接下来的计划之一。“中国的市场很大,我特别希望能够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在中国的业务。我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